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老照片库 > 正文
    购物车
    0

    耕读居:一犁春雨 半夜书声

    信息发布者:wxgzs8
    2017-11-16 10:26:59   转载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田园耕读,曾是许多读书人生活的常态,如今已成了大多数人的诗和远方。

    那个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充满诗情画意的“乡土中国”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步履匆匆、精神焦虑的信息时代。穿行于都市丛林,令人愈加怀念青山绿水的田园牧歌生活。

    因此,光是看到“耕读居”这个名字,已经让人提起了兴趣。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古民居里蕴藏着怎样一种智慧而闲适的生活方式,当年一手打造它的又是怎样一位文人雅士?为了一探究竟,我们遂驱车来到地处兰溪市最北端的于街村。

    回到清末 这或是许多读书人的梦想之屋

    耕读居在兰溪市横溪镇的于街村90号,这里与浦江接壤,民国前归浦江县管辖,所以当地的方言、建筑、风土人情与浦江地域非常相近。于街村占地面积约6平方公里,地处雷公尖山麓,东有雷公巍,南有横腊岗,西面有钟山,北有一座形似弓箭的山脉,四山环绕。雷公尖是梅溪之源,溪水由此自东向西而下。于街村可谓山清水秀。

    于街这个名字,源于早年村中小街旁一家虞姓人家开的店,店大业兴,周围的村民来来往往,那条街就叫于街,村名也随了街名。据村志记载,先祖崇文重教,重视培养知识人才。明清时期,全村有太学生31人,邑庠生5人,府庠生2人。新中国成立后,村子里培养出大学教授1人,研究生8人,大学生161人。

    于街村现有人口600多人。据村志记载,村里的始祖之一是“龙城十六世孙讳涤者”,姓陈,600多年前迁入这里。现在很多村民都是他的第20余代子孙,其中就包括耕读居现在的主人陈根财。

    耕读居坐北朝南,背靠北山。穿过一片新农村独栋小楼,来到一个爬满了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石墙边,拾阶而上,抬眼便是耕读居的迎客之门了。小小的宅门白墙灰瓦,与石阶一般宽,衬上石阶上的绿苔,别有一番雅致。


    IMG_4276


    迈过这个门,映入眼帘的是几畦菜地,种着时令蔬果,红红绿绿,错落有致,边上还杵着两排凉衣竹竿。左手边正是我们此行的主角———一座三合院式的耕读居。

    正屋、耳房一字排开,大门为砖雕门面,中间的门额上刻着“耕读居”字样。两边各有一小门,门额上各有四个大字,分别是“一犁春雨”和“半夜书声”。黑框、白底、黑字,苍劲有力,回味悠长。历经百余年,黑白不再分明,仍字硕夺目。就像晴耕雨读的时代虽已远去,这份诗意却更让人魂牵梦萦。


    IMG_4279



    IMG_4309


    步入正屋,开阔的长方形天井里满眼翠色,屋檐下一棵老栀子树正吐露着芬芳。来到正屋房前坐下,这才体会到耕读居设计者的用心良苦———放眼望去,远山含黛,豁然开朗。要是没有那些石阶,仅在山脚处建宅,哪有这般好景色,人也怕是要在逼仄的环境中萎靡不少。

    天正飘着细雨,清新的空气里夹杂着栀子花的香味,坐在屋檐下的竹椅上,心情莫名地舒畅。白天有山色相伴,晚上有一室星光,读起书来恐怕连时间的流逝都会忘却吧。耕读居名副其实,回到清末刚建成的时候,这或许会是很多读书人的梦想之屋,宅子的主人怕是被不少人羡慕嫉妒恨过呢。

    传人陈根财:新房子不愿住,愿守老宅一辈子

    据兰溪市文物保护专家评估,耕读居的选址符合堪舆学,开合有度、布局合理,对于研究当地建筑史、文化史意义不凡。


    IMG_4286


    耕读居占地576平方米,有正室3间,两侧耳房各两间,厢房各3间,共13间,是于街村古民居的精华建筑,也是当地在清末时期的代表性建筑。


    IMG_4287


    正屋有两层楼,二楼设前廊。明间用八柱、方栅、柱间穿方雕刻盆景等图案。次间七柱落地,老檐柱间有青石雕漏窗,造型独特。前廊设平栱,上雕蝙蝠、荷花等图案。额枋上雕有鹿、龙须纹等,惟妙惟肖。正屋有格子花门18扇,条环板上的雕刻主题是戏曲人物。二楼的明间是抬梁式的,次间是穿斗式,层高有限,相对比较简单。正屋前的天井非常开阔,中间铺设了鹅卵石,四周架有青石板。采访时雨越下越大,天井地面却不见积水,可见排水功能的强大。


    IMG_4305


    兰溪市文保所负责人钱镇祥认为,耕读居用材考究:主屋、附房、院墙的材料都精挑细选,运用得十分到位。造型古朴大方,建筑大气高敞,适合大家族同时居住。此外,做工精细、雕刻精湛,代表着晚清浙中地区建筑雕刻的最高水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IMG_4282


    2005年11月,耕读居被列入兰溪市级文保单位。2017年1月,它成为我省第七批文保单位。目前,耕读居还是私人住宅,陈根财、柳阳春等四户人家还住在这里。屋主陈根财介绍,耕读居背山面水,通风良好,空气清新,而且位置较高,不受暴雨、洪水的影响。这里冬暖夏凉,盛夏夜晚睡觉都不用开空调。陈根财说,他的子女是办企业的,在浦江造了好几幢新房子,他还是愿意住在耕读居里。这里只有简单的家电,连烧饭都是用柴火生的土灶,但他就是觉得住得很舒服。

    大约30多年前,有几个上海商人见了耕读居后,出价700万元想向陈根财买下这所古民居,陈根财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就算给再多的钱,都不会卖的,我一辈子都要住在这里,这份祖产是要好好传下去的。”

    耕读居里的故事像是一则与耕读有关的寓言

    耕读居历经四代传到陈根财手上,陈家经历的兴衰故事,看似与耕读关系不大,实则又脱不开关系。

    相传,于街村在明清时期是远近闻名的财主村、富裕村,崇文重商。据陈根财等人讲述,建造耕读居的时候,他的太公只有20岁出头,虽然没有什么功名,但是喜欢读书,爱慕读书人。太公的父亲是个财主,有地有钱,但是不支持太公建耕读居的想法。太公没有办法,只好把父亲骗到姐姐家游玩,趁机动手造房子。等到父亲游玩回来,耕读居的地基都打好了,反对只能作罢。太公建造耕读居用心良苦,施工也亲力亲为,光是宅子的铁构件就用了2年时间才完成。别的不说,光是青石门槛上的几个铁环就花了不少心思。它们可以承载整扇石门重量,可以拉着石门前后移动,起着调整屋子面积的功能。

    太公的耕读栖居的梦想完成了,却没能过上多久理想的生活,29岁就英年早逝,留下两个儿子。他们不是爱书之人,耕读传家的家风断了,耕读居后来被其中一个儿子在赌场上败掉了一半。新中国成立后,家道中落的陈家一度失去了耕读居的所有权。直到陈根财母亲晚年,耕读居才回到了陈家手中。由于家里条件不济,耕读居被出租用以贴补家用。直到陈根财儿子这一辈,读书改变命运才成为陈家的新家风。陈根财的儿子从耕读居的书房里走了出去,两个孙子也先后考上大学,搬离了耕读居,陈家的日子又蒸蒸日上了。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